想想我們從小接受的體育教育,似乎總也繞不開兩句話:“強身健體,為國爭光”。體育課被稱作“副科”,中考體育成了突擊項目,奧運會金牌數成為衡量國家體育實力的唯一標準。
圖源:新華社
這種將體育簡單劃分為“強身健體”和“為國爭光”的二元認知,正在讓我們錯過體育最本質的價值——它首先應該是一種帶給人們純粹快樂的生活方式。
雖然研究報告顯示我國7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,有接近七成的人每周至少參加一次體育鍛煉,但另一個現象更值得深思:為什么很多人在離開校園后,體育鍛煉就戛然而止?
或許正是因為,我們從未真正學會從體育中獲得快樂。
01 當體育淪為工具:我們失去了什么?
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,體育往往和中考分數、體重數字捆綁。這種功利化的認知,使得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處境變得異常尷尬。
根據教育部數據,2021年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為33%。達標率上去了,但學生對體育的真摯熱愛呢?
當體育僅僅被視為“拿高分”“衡量身材和指標”的工具,一旦這個目標達成,它的價值似乎就消失了。
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大學生在擺脫了體育考試的“束縛”后,反而徹底告別了規律運動。
除了學業壓力,更根本的是我們對體育價值的認知偏差——我們從未真正將體育視為一種能夠豐富生命體驗的生活方式。
02 從“為國爭光”到“與民同樂”:體育價值的回歸
1984年,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中國金牌“零的突破”,那一刻確實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。
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,我們是否應該對“體育強國”有更豐富的理解?
值得欣喜的是,變化正在發生。
“村BA”、“村超”、“蘇超”的火爆出圈,讓我們看到體育最動人的模樣——沒有高額獎金,沒有專業運動員,有的只是普通人對籃球、對足球最純粹的熱愛。
圖:爆火的蘇超現場
在貴州臺江縣,一場村級籃球賽能吸引數萬人現場觀看,線上直播觀看量累計達到數億次。這些數據背后,是民眾對體育本質價值的重新發現。
同時,體育產業也在逐步走向成熟。
國務院辦公廳發布《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,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:到2030年,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。這一數字彰顯了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決心。
越來越多人愿意為優質的體育內容付費,從購買賽事會員到參與馬拉松、騎行等付費活動,這標志著我們正在從“觀看體育”轉向“體驗體育”,從“被動接受”轉向“主動參與”。
03 構建新生態:讓體育回歸生活本身
要真正打破功利主義的桎梏,我們需要構建一個讓體育真正回歸生活的生態系統。
在學校教育層面,或許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“運動部”制度。在那里,體育不是一門需要考試的課程,而是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蘇州某實驗小學的體育課 圖源:新華社
在社會層面,我們需要更多元的體育空間。除了標準的競技場館,社區里的街頭籃球場、公園里的健身路徑、商場里的溜冰場...這些觸手可及的運動場所,才能真正讓體育融入日常生活。
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。
當我們不再問“運動有什么用”,而是開始感受運動帶來的多巴胺飆升的愉悅;當我們不再僅僅為金牌歡呼,而是學會欣賞一場比賽中的戰術配合和個人突破,體育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。
體育的本質,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和獎牌,而是生命最原始的沖動——奔跑、跳躍、流汗時的那種純粹喜悅。
構建健康的體育生態,需要的不是顛覆性的改革,而是我們每個人對體育認知的微小轉變。
當我們開始為了快樂而運動,而不僅僅是為了健康或榮譽時,體育才能真正成為照亮平凡生活的一束光。

手機微信咨詢